- 如何看中国建筑业的“十四五”发展?
- 11-12
0
当前中国经济已经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,规模经济对于中国来说越来越重要,而规模经济的实现越来越需要一个统一的大市场。
当中国经济维持了30年以上的高速增长后,由于人口红利基本结束,未来储蓄率可能进入下降阶段,未来中国两大生产要素(劳动力和资本)增长都将放缓。中国经济维持未来20年左右的中高速增长的动力将主要来自两个方面:一个是“城市化”(注意不是城镇化),中国要达到75%的城市化率,仍需要15年左右;一个是“差异化”,不同地区/城市结合其地理特点、自然条件和人力资源等,实行差异化的分工体系,让生产要素在地区间配置效率进一步提高。与此同时,一些大城市及其周边地区形成经济集聚进一步发挥规模效益,提高劳动生产率。
然而,由于国家某些政策/制度的原因(比如户籍制度、建设用地指标配给制、项目审批制等等),以及地方政府出于地区经济发展的考量所采取的一系列限制措施,给中国的经济发展带来两大严重后果:一是中国这样一个“国内统一的大市场”,被人为地分割成一个个大小不一、发展不平衡的区域市场;二是三大生产要素(包括劳动力、土地和资本等)无法跨区域自由、充分地流动。那么,中国该怎么办?
陆铭教授建议:中国经济应该“在集聚中走向平衡”,即在“城市化”进程中,中国城乡之间、地区之间通过资源的再配置,在充分发挥各自比较优势的基础上,发展特色产业,从而提高全社会的生产效率,进而实现中国经济的平衡(如人均GDP)而不是平均(地区GDP)。具体举措包括:(1)实施“建设用地指标跨区域配置”—解决“土地”(使用权)自由流动的问题;(2)逐步放开对人口流动的限制—解决劳动力自由流动的问题;(3)防范“资本深化过度”危险—防止资源(特别是资本)错配;(4)持续推进城市化进程—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更大的作用;(5)加大欠发达地区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投入—缓解当地政府短期经济增长的冲动等等。
建筑业的未来在哪里?
现代经济的发展史就是一部人类从农村走向城市的迁移史。一个国家城市化水平达到70%之前,其城市化速度不会有明显的放缓迹象。当前,我国的城市化率刚刚突破60%,“十四五”期间我国的城市化进程依然强劲,对于建筑业来说未来仍然是在城市。因此,施工企业在“十四五”期间必须深刻研究中国的城市化进程,研究中国的城市、城市群和都市圈!
然而,由于我国幅员辽阔、地质资源丰富多彩,不同地区、不同省份的资源禀赋各不相同,其未来的发展方向、路径并不一样,对于建筑业来说,不同地区的业务重点和策略也应有所不同:
东部地区
总体来说,东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更先进,“十四五”期间城市化进程会继续发力,人口也会进一步向沿海和区域性大城市集中,在国内乃至国际上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(包括制造业和服务业)会继续在集聚中发挥规模效益。因此,施工企业需要重点关注:城市(特别是特大型城市)基础设施(如地铁、市政道路/桥梁、水电煤等),城市间的连接设施(如铁路、公路、机场),当地具有比较优势的制造业(如电子信息、汽车机械、医药食品等),以及后工业化的教育、医疗等领域。
中部地区
中部地区,特别是长江经济带相关省份(如湖北、安徽),由于长江黄金水道可实现江海联运,外向型制造业转移后,其贸易成本增加并不多,因此是东部地区相关产业转移的主要承接地,可能形成新的制造业聚集地。施工企业需重点关注:东部地区的转移产业(如传统制造业)或者汽车、电子、机械、石化、食品等产业,具有比较优势的相关产业(如利用人才和教育优势开展包括芯片、软件、工业互联网等在内的高科技产业,以呼叫中心等为代表的现代服务业),城市基础设施、城际连接设施,交通枢纽(高速铁路、大型机场)等。
西部地区
中国西部地区历史悠久、资源丰富、风光宜人,与中、东部地区相比有明显的比较优势,未来的发展的产业可能农业、自然资源产业和文化旅游业。施工企业在西部地区的关注点,除上述三大产业、具有比较的特色产业、数据中心、呼叫中心、公共服务设施之外,还需关注与物流有关的基础设施业务,如公路/高速公路、铁路/高速铁路、中小型机场,以及古村落的特色小镇建设等业务。
当然,对于一些国家战略型产业,以及芯片制造业、特定行业相关产业等,由于其对地理位置和条件并不敏感,需要施工企业要有敏锐的市场嗅觉,及时捕捉商机,充分整合资源,构建业务能力,在实现业务快速增长的同时,促进企业的转型升级。